成功案例

山东这个成EMC易倍功案例自然资源部向全国各地推荐!

  EMC易倍EMC易倍近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发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二批)。

  为贯彻落实2020年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精神,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作用和指导意义,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了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征集工作,并根据各地案例报送情况和实践探索成效,组织编写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二批),予以印发。

  通知要求,各地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学习借鉴,并组织市县积极探索创新,加快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各地区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中的典型做法和经验,及时总结报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部将不定期向各地推荐成功案例。

  邹城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孟子故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境内煤炭资源丰富,年产原煤近1883万吨,占山东省年产量的16%以上。煤炭开采等产业在助力邹城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问题:采煤形成大量塌陷地,导致耕地损毁、道路迸裂、房屋垮塌,“天灰、地陷、河流污染”成为了邹城的环境“痛点”和生态“伤疤”。其中,太平镇是邹城最大的采煤塌陷区,33个村庄发生道路迸裂、房屋垮塌,11个村庄沉陷,涉及人口3.6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正常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近年来,邹城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协商区域内采煤龙头企业兖矿集团,按照政府主导与企业实施的“双管齐下”治理模式、政企协作的“双重保障”机制、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的“价值实现”路径,在太平镇实施以采煤塌陷地治理、地质灾害搬迁成功案例、生态产业发展为核心的“绿心”工程,将采煤塌陷区修复为提供生态产品、促进经济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加速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生态治理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之路。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绘制鲁西南都市区“绿心”蓝图。在全面调查塌陷区现状和现有各类自然资源的基础上,邹城市按照“功能分区、因地制宜、系统治理”的原则,编制了《邹城市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规划》和《都市区绿心项目规划》。以太平镇为核心,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和开发利用,建设总面积达84平方公里的“绿心”项目;围绕激活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功能的目标,在区域内合理布局农田林地、建设用地、水面和湿地,优化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分布,建设“十万亩绿水林田,十万人生态家园”;围绕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目标,建设由若干个生态产业化特色项目组成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系,促进生态、文化、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是坚持系统治理EMC易倍,推进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首先,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合作开发”的生态修复和产业发展思路,以“谁治理、谁受益”和修复项目建设权、运营权、收益权“打包”确定实施主体等方式,引导兖矿集团等采煤企业、中电建路桥公司等社会资本投入塌陷地治理,开展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等项目建设,实施塌陷地地质灾害治理和村庄搬迁工程。其次,依托采煤塌陷区特点,区分浅水塌陷区、深水塌陷区和稳沉塌陷区三类并开展分类治理,有机衔接湖泊、湿地、森林、农田四大生态系统,建立以湿地为核心的自然生态系统;以本地植物,特别是固氮植物为主,采用“夏季-冬季”季相交替、“挺水-浮水-漂浮-沉水”层次错落的立体绿化模式,构建水生植物群落和完整的“草-鱼-鸟”水生生物链,丰富区域生物多样性。再次,通过造林绿化奖补、土地流转补贴等政策,鼓励承包荒山、荒沟开展集中连片的植树造林,推行工程造林、专业队造林模式,实现“线上”生态廊道多层添绿,“面上”统筹城乡多元覆绿。

  三是坚持“农渔游”生态产业化,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依托塌陷地治理后形成的独特自然生态系统,因地制宜发展“农林渔文旅”生态产业,推动“生态洼地”变身“产业高地”。在塌陷地治理基础上推进“宜农则农”,兖矿集团根据煤矿开采计划和地表塌陷损毁程度,对部分适宜开展土地复垦和农业种植的区域,通过流转获得20年的集体土地经营权,采用预治理模式和采煤沉降预测技术EMC易倍,及时预测区域沉降速度、开展塌陷土地治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引入浙江苗夫集团实施“渔樵耕读”项目,利用治理时剥离的优质耕作层发展高端苗木花卉、渔业和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实现塌陷治理区土地集约再利用。太平镇利用原有的食用菌种植优势和塌陷区治理后的土地,聚集多家大型食用菌种植加工企业,形成了一条集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链。破解塌陷区水体治理的困局,在原有养殖池塘基础上推进“宜渔则渔”,按照“生态化治水、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引入浙江清湖集团发展“靶向珍珠养殖”产业,利用专有技术在塌陷水域中培养藻类和菌类共生体,模仿自然界水生态的自我修复功能,将污染源转换成食物链源头的有机营养,并通过贝类、螺类、鱼类的定期循环捕放,建立稳定的纯生态食物链系统和有机营养物排出系统,最终实现塌陷水域的水质净化和珍珠养殖。大力推动“宜游则游”,依托邹城“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太平镇国家湿地公园等独有的自然风光,对“绿心”项目区域进行生态文化旅游综合开发,建设柳澳渔村、观澜书院、汤家花园、古刹禅林、观鸟屋等文化旅游项目,促进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

  一是生态伤疤变生态景观,生态产品供给能力逐步增强。通过坚持不懈的治理,塌陷区生态环境实现持续好转,综合治理后形成湿地面积6500亩、恢复耕地3600亩,区域内湿地面积占比达到42.75%;塌陷区水质改善效果显著,水体中化学需氧量浓度、氨氮含量等指标大幅下降,水质由劣Ⅴ类变为地表Ⅲ类;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强,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维管植物由原来的不到200种发展到400种,鸟类由原来的75种增加到167种,其中国家Ⅱ级保护珍稀鸟类13种,国际濒危鸟类7种,并在太平湖区域首次发现了全球“近危”物种、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震旦鸦雀和世界“极危”物种青头潜鸭。随着受损自然生态系统的逐步恢复,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为邹城及附近地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生态产品。

  二是生态产品价值逐渐显化,打通了“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的路径。生态治理和生态产业发展的成效,彻底改变了当地村民“靠矿吃矿”的理念,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从“绿心”项目区域看,“渔樵耕读”项目种植高端苗木花卉3160亩,年销售各类成品苗木花卉90.65万株,年销售收入1.36亿元;“靶向珍珠养殖”项目一期完成28个塌陷区池塘17万米网片和拉绳布置,挂养河蚌150万只,实现年销售收入3368万元,净利润率58.1%。生态旅游、食用菌产业辐射全市,2019年邹城市文化旅游、休闲观光、生态体验等旅游项目年接待游客567万人次,带动旅游消费85.2亿元;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及合作社达50家,年产30万吨,产值30亿元,“邹城蘑菇”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邹城市被评为全国食用菌产业化建设示范市,逐渐改变了邹城市“地下为主、一煤独大”的产业发展格局。

  三是居民幸福感不断增强,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都市“绿心”项目涵盖国家级湿地公园1处、湿地镇村8个,生态旅游的发展为当地村民提供了1200余个就业岗位,每年各类劳务收入5000万元;带动了周边5000户村民发展设施农业、养殖等产业,每年实现直接经济效益6800万元,人均增收2000余元,每亩每年创收近3万元。通过开展以塌陷地治理为核心的生态修复和综合整治,有效解决了矿区历史遗留的百姓居住环境恶劣问题,受益群众达5万余人。以太平镇幸福新城社区为代表,在地质灾害搬迁和采煤塌陷地治理基础上,配套建设了服务设施,实现水、电、路、燃气、暖气等“八通”,社区全部进行绿化、亮化、雨污分流、垃圾分类处理,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责任编辑: 武宗义打开大众日报客户端阅读全文网友评论滑动提交数据相关推荐加强战备值班 守护万家团圆 ——习主席春节前夕检查部队战备工作在全军引起强烈反响

上一篇:EMC易倍创业成功的励志案例 下一篇:EMC易倍东莞长安公寓监控安装成功案例

Copyright © 2018-2023 emc易倍·(中国)官网入口 版权所有  xml地图  网站地图  备案号:辽ICP备202100336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