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c易倍:省人大代表王洪伟:黄河大米逐步淡出河南人餐桌 建议启动沿黄稻米产业建设|河南两会财经访谈
如今有多少河南家庭的餐桌上,能见到黄河大米?河南人对黄河大米还留有多少印象?这是两个问号。
1月27日,在2024年河南两会期间,省人大代表、河南省家家宜米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家家宜米业)董事长王洪伟带来了一份“关于加快建设河南省沿黄稻米产业带”的建议大米。他向大河财立方记者述说,河南沿黄稻区水稻种植面积逐年萎缩,黄河大米逐步淡出公众视野,若不加以重视,此前在国内优质粳米领域建立的中原优势或将逐渐消弭。
最早拥有“中国第一米”美誉的不是黑龙江五常大米,而是河南原阳大米。王洪伟说,在20世纪90年代,以原阳大米为代表的沿黄大米,才是国内市场上的顶流。
河南沿黄稻区处于中国南、北稻区的过渡地带,具有发展优质粳稻的良好生态资源优势和产业前景,也是闻名全国的优质粳米产地。
王洪伟做了30多年米农、米商,在他的印象中,30年前,沿黄大米闻名全国的时候,东北大米还在努力向南争取市场。湖广地区虽是大米主产区,但多种植籼米,他们还要采购沿黄粳米。“沿黄大米的口碑首先来自它的品质,得益于种植区四季分明的气候、黄河水滋养及沿黄农田特有的盐碱质,让其品质与东北大米拉开差距。好吃,就是硬道理。”
据“河南统计年鉴2023”显示,2022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778.35千公顷(约16168.28万亩)。其中,小麦5682.45千公顷(约8523.68万亩),玉米3857.52千公顷(约5786.28万亩),稻谷为601.7千公顷(约902.55万亩)。
也就是说,河南所产三大主粮中稻谷份额最小。2022年,稻谷的年产量479.15万吨(约47.92亿公斤),但这之中不仅有粳米,还有籼米、糯米等。另需说明,河南稻谷种植生产的绝对量在信阳,占比约八成;全省沿黄城市中的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新乡、濮阳中,仅濮阳稻谷种植面积约17.02千公顷(约26万亩),其余城市合计规模不及濮阳。
“大米对河南农民、沿黄农田治理有恩。”王洪伟称,在昔日黄泛区,是麦稻轮作方式修复了大片盐碱土壤。同时,在三大主粮序列中,它是最有希望实现商品化、拉高经济比较效益的品类。相比今天,河南本省人餐桌难有黄河大米一席之地,更应思考河南农业该不该丢掉这一优势禀赋。
在今年两会上,王洪伟带来的“关于加快建设河南省沿黄稻米产业带的建议”,源于家家宜米业销售产品的结构。该公司作为河南排名前五的米商、某领域市场隐形冠军,它的日均出货量超过500吨,但河南米的出货量仅占比约1/4。
王洪伟认为,黄河大米失去国内优质粳米产地优势,核心原因有:一是黄河引水困难,二是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三是区域协同不够。
“黄河小浪底水库连续十多年的调水调沙,让黄河河床主槽降低约2.03米。但随之黄河水位下降,原有引水闸门引水量变小或者无法引水。”王洪伟说,他曾被无数人问过,没有黄河水浇灌稻田,还可以用井水。但行外人并不了解,稻谷作物惧寒,沿黄两岸的井水盐碱含量高且水温低,对稻谷作物直接灌溉不利。
而这,也就解通了河南农民为何在夏秋喜种大豆、玉米:黄河大米时隔20年后仍未有效修复损失的品牌,导致区域内大米种植比较收益与大豆、玉米齐肩,且因为后者种植管理简单、不需要考虑水质,所以,黄河大米就越种越少。
一个问题:如东北、江南等地大米能够支撑现有国内市场,河南在沿黄一带有必要大规模种米吗?
王洪伟也提出了对应四问:其一,河南产的小麦、大豆、玉米,哪一种可更直接适配终端市场,催化商品品牌?其二,近年中原地区雨水丰沛,稻谷与玉米、大豆当中,谁更适合气候变化?其三,如沿黄两岸大米种植持续萎缩,农田是否存在土壤返碱风险,以及稻农是否将遗忘种植技术?其四,河南人是否能接受黄河大米成为历史记录?
他建议,河南应做好大米产业顶层设计,建成闻名全国的优质粳稻生产基地,唱响“黄河大米”的区域品牌,建议整合资源,高标准打造河南沿黄稻区优势产业带。这包括:尽快制定《河南沿黄稻区优势产业带发展规划》,整合资金对黄河引水闸口进行改扩建,加大黄河饮水量,做好品种的更新换代,挖掘沿黄稻米的历史文化、农耕文化、养生文化等资源,创立“黄河大米”区域性品牌,讲好品牌故事,做好品牌营销推广,使“黄河大米”叫响全国,走向世界。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王洪伟说,这条河也许该是黄河。当沿河两岸风吹稻香,稻田有鱼、有鸭、有虾,那是不是河南农业生态经济的另一番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