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c易倍:从中国最早的“五谷丰登” 探中华文明在河洛地区“兼收并蓄”丨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 文物探源
河出图,洛出书,河洛地区由于地理区位的特殊性,多种文化在这里交织、融合、互鉴,最终推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诞生。
5月15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物探源采访团队来到洛阳,实地探访了苏羊遗址、徐阳墓地、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感受中华文明的兼收并蓄,触摸“最早的中国”的文明底色。
洛水之南,黄土台塬之上,面积约63万平方米多苏羊遗址,近乎9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文化层堆积最厚达5米以上五谷,遗址所在的洛河中游地区是洛阳盆地史前遗址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
在这里,从仰韶文化早期一直延续到龙山时代晚期,时间跨度约2000年,油子岭、屈家岭、红山、大汶口等文化激荡。数十处房址,数百座灰坑,数以万计的遗物,大小不一的各类墓葬等,将距今5800年至4100年的河洛先民日常生活逐渐呈现在大家面前。
“我们发现了公元前3500年左右,先人们已经开始将方解石磨碎加水搅拌,用来涂抹地面和墙壁,之后进行低温烘烤形成灰褐色的水泥面。”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史前研究室主任广指向遗址的“水泥面”感慨说,在苏羊遗址所在的苏羊村,很多60、70年代的老旧民居还是土房,但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古人“装修”房子已经开始抹“水泥”了,这很不可思议。”
自2021年至今,洛阳市考古研究院联合西北大学、北京大学对苏羊遗址进行连续性主动考古发掘,作为“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重大项目,目前,该遗址发掘面积共计1800平方米,考古人员陆续发现了人工环壕、生活区、墓葬区、人工湖沼等重要遗迹现象
任广表示,今年新发现了一些较为典型的仰韶早期遗存,现有遗存表明苏羊遗址还有有油子岭、大汶口等诸多文化因素,这为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碰撞提供了新的材料,见证了早期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是研究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极好样本。
盆形鼎、罐形鼎、双腹豆……在这里,考古人员发现了不少带有屈家岭文化因素的陶器,这说明,在仰韶晚期的中原地区,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文化和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已经存在深度交流碰撞。
发源于东北地区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在苏羊遗址也找到了踪迹。“这件出土的石雕兽头,等级很高,它外形与辽宁朝阳市半拉山遗址墓葬中,出土的一件红山文化石雕兽头相似度比较高。”任广手拿一只石雕兽头,小巧精致,引人遐想。
当天在考古现场,来自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的蒋宇超老师,捧着已经炭化成黑色的粟、黍、水稻等植物遗存分析道,整个苏羊遗址中期已经开始种植农作物,主要是小米、黄米,也有一定数量的水稻和大豆。“多元文明在这里碰撞,先人们主食种类也有了南北融合的迹象。”
任广告诉记者,在做好田野考古工作的同时,他们与西北大学、北京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合作,从C14(碳14)测年、人骨研究、古DNA研究、植物考古、动物考古、环境考古、陶器制法与产地分析等多角度全方位对出土遗存进行研究,深入挖掘遗址蕴含的丰富信息,目前各项多学科研究已有初步进展。
在距今约3800年前,夏朝先民在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营建了一座面积足有400多座标准足球场大小的宏伟都城。
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宫城、最早的青铜容器、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二里头遗址,是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的关键性遗址。
去年12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发布,二里头遗址中心区新发现多条道路和道路两侧的墙垣。这些道路和墙垣将二里头都城分为多个网格区域,显示当时的社会结构层次明显、等级有序,暗示当时有成熟发达的统治制度和模式,是二里头进入王朝国家的最重要标志。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是成熟的文明形态,进入了王朝国家阶段,是向前探索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最重要起点和标尺。
赵海涛认为,二里头文化的核心地位,形成于它划时代的横空出现过程。它所在的中原腹心地区在与周边文化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最终融汇凝聚出成熟的文明形态,率先进入王朝文明阶段。
都说南食稻,北食麦,而在二里头,考古工作者分别发现了粟、黍、稻、小麦和大豆(合称五谷)的炭化遗存,二里头遗址成为中国最早发现五谷齐聚的地方。
起步于长江之畔的稻作农业,怎样跨越山水,落地他乡?先秦古籍《尚书·禹贡》中记载了夏王朝时期的贡赋标准:“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在二里头遗址周边区域,考古工作者曾发现很多与二里头遗址同时期的小型聚落遗址。这些遗址大多有丰富的稻田遗存,而且有大量的农业工具,专家推测,这或许意味着彼时的古人已经展开了成熟的农业生产活动,其中稻作占了很大比重。这些都可能为二里头都城的“粮食安全”提供保证。
不过,通过科技考古,二里头遗址绝大多数人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显示,当时普通居民主要食用以小米为主的碳三类植物,而不是食用以水稻为主的碳四类植物。因此,专家推测稻谷可能是专供少数贵族食用的。
“3800多年前的二里头,农业品种丰富,使得其有扎实的生态基础,并具备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中原地区能够抢占先机,最先步入青铜时代、最先出现广域王权国家,并引领整个东亚大陆的古代文明潮流,与多元农业在二里头遗址的交汇不无关系。
通过勘探,考古工作者在徐阳墓地发现了2600多年前的陆浑戎墓葬群,这是在中原地区首次发现的戎人遗存,跻身“202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徐阳墓地东周时期葬制、墓葬排列、器物组合及葬俗具有典型的周文化风格,体现出陆浑戎对周礼的高度认同,其在墓葬或陪葬车马坑中放置马牛羊头蹄的殉牲葬俗与春秋时期中国西北地区戎人葬俗相同,反映出徐阳墓地族群与西北戎人之间存在渊源。
洛阳市考古研究院馆员马占山介绍,发现的遗存所表现出的文化融合与嬗变,是中原华夏文明的先进与包容性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华文化五千年有容乃大、兼收并蓄、民族融合的实证,对探索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民族融合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2023年,考古工作者在徐阳墓地共清理西周时期墓葬4座、东周时期墓葬11座、车马坑3座。
值得一提的是编号为AMK4的车马坑,马占山告诉记者,它的平面接行四边形,已清理出9辆车、15匹马。车马坑南壁中部壁龛内还放有马、牛、羊头蹄。这些东周墓葬和车马坑仍为戎人遗存,AMK4体现出不一样的葬俗特征,有助于深化对徐阳墓地文化遗存的多样性认识。